不外传道家养生长寿术來到新加坡
道家养生长寿术,简称养生功,又名回春功,属于全真道华山派功法。此功法,起源久远,根据沈新炎师傅表示 (八十多岁高龄,现居上海),此功乃是金朝时宫中的养生功法,距今已有千多年。此古老功法,长期以来,为宫庭专利,功法不外传。只有单线承传,传到边智中老师傅时,已是19代的传人了!
1980年中国大陆开放,1989年边师傅带领沈新炎和李秀荣南来新加坡传功法,本人有缘相识参加。当时来自神洲功法繁多,不知所从。本人东询西问,亲自到场观察,习以为常。时适逢边师傅和李秀荣师,各伸出右、左手,两臂相排,见其皮肤白润,两无差别,甚为佩服,遂报名拜弟子礼。时边师傅年纪已屆七十有五,李师才芳龄二十四岁。要臻此造诣,需从小练起,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边老师傅,七岁就开始练功。
练功时,由沈、李两师傅前后轮流在台上示范,边老师傅在台下逐一校正。
从1989年7月31日开始学功,到同年11月完成。领得了由新加坡武术教练协会颁发课程结业证书。
此功法,传了千年至到边老师傅,无甚变化,到了沈新炎师傅,有所更动。本人自1989年以来,不停练习所学,至今已十八年。如不公开教传,此古老中华养生术文化,怕会失传。
本功属于中国房中术的基本功,由古代皇帝巡幸后宫三千佳丽,可理解其练功特色。夫妇长期练习,除有益体魄健康,还能促进美满性生活。
陳星南 識
25 June , 2007
回春功
一一 边智中 师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kkWXJ-qucNCOL_GEUDBDFj-bAFtFZjxiMC6jhrKzuSk/edit?usp=drivesdk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kkWXJ-qucNCOL_GEUDBDFj-bAFtFZjxiMC6jhrKzuSk/edit?usp=drivesdk
网上资料
道家养生基本思想
道家养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仙道贵生”。道家一直把“长生不老”、“无量度人”作为人生大追求。而成都,得天独厚地汲取、浓缩了几千年的道家养生之精华。
一、尊道贵德为养生之性。道家养生思想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归纳。如朱越利先生概括为顺从自然、树立信心、防病为主、及早养生、性命双修、小处入手等六点;沈恩明先生则提升到以“有”养“无”的哲学层次,实际就是慎养精气神(人生三宝)。笔者认为,道家养生的根本在于“贵德”的前提,即重视品质、心性的修养、修持和修炼。唯有厚德,才能载物,才有长生的可能。谚云:“培德以养福,涵性以增寿”,说明了“福”、“寿”之果与“培德”、“涵性”之因呈正相关。欲贵德养德,先尊道皈道,因为“道生之,德蓄之”,道“生”命,德“蓄”命,是生命得以长养的保证。因此尊道贵德才是养生之根本,才是直接针对“因果律”、“生死簿”来改变寿夭、求得长生的不二法门。
从医学角度看,尊道贵德的养生思想反映了道德、精神、心理养生的必要性。中医认为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喜伤心,喜则气缓;怒伤肝,怒则气上;悲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下;思伤脾,思则气结。一个无道缺德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必然是不好的,他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健康的,而精神、心理的病态除了本身就是病之外,还会引起身体的疾病。这一点,西医学也已经深刻认识到,如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心身医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精神、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状态的影响。
在成都,“道”的信众最为广泛,这可能是道家文化根深蒂固的缘故。信众们严守科仪、虔诚礼拜,这种庄严肃穆的朝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信道慕道求道的心,所谓“心诚则灵”。而以一瓣心香供奉十方道场,取得人神的沟通交流,交流的枢纽只在“道”,所谓“感应道交”。因此可以说,每次朝拜都是对精神、心灵的一次“检修”,一次净化清洗,是一个积极的自我反馈调节恢复的过程,是个很好的精神、心理养生方法。试问:迄今为止,发现了更好的可以替代的方法没有?。
二、无为自然为养生之心。商界的朋友说成都生活节奏慢,言下颇有惋惜之意。这位朋友不了解成都,不了解成都的原因是不了解成都的道家文化底蕴。因为“无为”、“自然”是道家基本思想,体现在养生上则要求“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因为“人神好清而欲牵之”,人的欲望就象防不胜防的 贼 ,时时伺机偷盗人的精神。而精神又是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离决,精气乃绝”。成都的生活节奏是暗合“道”妙的,从容和缓,柔而有力。就象太极拳,“刀光剑影不是我门派”,不是在快中见拳脚,而是在“慢”中见功夫。(建议配太极拳的画面)
三、积极防病为养生之法。积极防病和无为自然是对立统一的,道家本是积极的教义。如明确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坚持养生,就可以祛病延年,甚至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老子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诗经》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告诫人们要时刻注意“病”、“亡”而加以预防。《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说的也是 这个道理。
在这一点上,如果说成都几乎是“全民养生”也不为过。如成都气候潮湿,湿为六淫之一,对人体损害缠绵难愈,象中医的“痹证”主要病因就是“湿”邪所致。因此成都人就象国人预防甲状腺肿大吃碘盐一样,把川椒作为饮食必备作料。因为川椒是味中药,《本草》云:“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类似的药膳养生很多,几为民风,常用的药膳还有八宝粥、黄芪粥、黄芪枸杞粥、黄芪当归母鸡汤、天麻鸽子汤、当归羊肉汤 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普遍流行的茶文化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一种,并且和道家养生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茶首先就是一种中药。《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降则上(头目)清矣。”能反映茶文化的道家特色的还是一首《饮茶歌》:“一饮涤昏寝,情思爽朗泼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建议配川椒和饮茶的画面)
四、见微知著为养生之门。养生在细功,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诚如葛洪说:“故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这是说,养生须从细微处入手,防微杜渐,聚小益为大益。故道教许多养生方法简便易行,随处可作。如梳头、咽唾液、叩齿、提肛、按摩、服食等。
这些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在成都民间流传甚广,如成都东门沙河堡的伍贤兵老人的每日“功课”:“梳头百下(檀木梳),咽唾七次,常扣齿,提肛九回,拍打大关节36下”以及“春饮柴胡茶,夏饮双花(金银花)茶,秋饮川贝茶,冬饮人参酒”(注:柴胡舒肝,肝五行属木,春饮柴胡茶以顺春生之气;双花清心火,心五行属火,夏饮双花茶以免火热扰心为患;川贝清肺生津化痰,肺五行属金,秋饮川贝茶以免秋燥伤肺;人参温补元阳,酒辛热助药力,肾五行属水,冬饮人参酒以温补肾阳。)等等。
总之道家养生的基本思想,一如人身有颗长生树:尊道贵德是树之根,无为自然是树之干,积极防病是树之枝,谨小慎微是树之叶。道家养生是以“无量度人”的宗旨告诉人们如何来养这棵长生树,达到根深叶茂、长生不老的目标。而这些从成都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都得到了充分地反映,又或者说,成都是个“道”的城市,道家文化给成都打下了几千年的深深烙印:所以成都曾有个鲜为人知的别称叫“龟城”,龟为长寿之模范;所以成都孕育过空前绝后的圣人是“彭祖”,彭为养生之霓裳。
访问统计:7293 次
读者联系邮箱:cdmjzzc@yahoo.com.cn 成都经济信息中心设计制作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