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学研究初探
从现有资料看客家家学的形成
--陈星南—
2006 08 05
新加坡
从客家研究到客家学
客家学之两大特征
目标性鲜明
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发展跨学科研究
小结
第一章、从客家研究到客家学
客家族群或民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从黄遵宪、丘逢甲等人在黄遵宪居室即人境庐成立(梅州)客家研究会作为客家研究之开端。经过了整百年,到了20世纪末其,遂有“客家学”之提出。1994年12月7日,在客家学构建研讨会上,广东梅州市客家研究会会长严峻发作了《关于客家学构建的几个问题》的发言,该市平远文化局凌双匡讲了《建立客家学构想》,嘉应大学副教授陈修也为文《构建客家学之我见》闡明其说。6年后,2005年4月29日,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总会长吴德芳披露该会成立客家学研究会。
当然前述诸君,不是从图书馆与资讯学分类学的角度去思考客家学的概念。图书馆与资讯学分类学对一学科的地位评价,有个标准。其是否有资格与公认的学科,平行並立,需具备四个条件:条件一、大批书籍和论文之发行,条件二、该学科的学刋支持,条件三、该学科的学术团体和研讨会、条件四、学术性的研究方法。
其实,当时客家学之提出,正是时候,四个条件皆备矣!条件一、见本文附录,条件二、三,见下列团体和出版刋物,尤其是大块头丛书之出版:
一、中国国内方面
福建社会科学客家研究中心1993年1月成立,主办《客家》季刊。厦门大学客家学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1999年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赣南师院客家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客家研究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嘉广东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1990年3月成立), 出版《嘉应学院学报》,1983年创刊,从1996年起学报的发展重点,放在地方特色上:开辟《客家学研究》栏目。明新科技大学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客家文化与华文文学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10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2004年6月16日成立。四川社会科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家研究所。
二、台湾省方面
高雄师笵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 中央大学客家学院,2003成立, 出版《客家研究》半月刋。台湾大学客家研究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
这些研究所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專業人士,防止客家話的流失,朝向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建立,培育年輕學者研究客家学;建立客家历史、社会和文化資源的資料庫。保存、蒐集、分析、比較、及再生的工作,这些团体和各民间客家研究会,组织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其盛景,从下列之活动可见一班:
有关客家学研究的学术活动
1992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
1992年11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闽西客家学研讨会”
1992年11月21日台灣國立聯合大學舉辦“客家語言研究及文學與藝術之傳承”1993年9月23日至25日举行的“首届客家方言学术会” (专题类的)1996年11月,"第三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
2000年6月10日 – 14日,在赣州市赣电大厦召开客家与赣南 学术研讨会
2003 年8月25-27日,台湾师大举行的"全球客家地域学术研讨会"
2003年9月15日至17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和三台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三台县召开。
2003年12月19日-21日,又一大型的客家学国际研讨会在梅州市最高学府嘉应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承办。
条件四、其学术性的研究方法,己日臻完善。见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客家学之两大特征
目标性鲜明
(一)反对歧视
从一开始,丘逢甲等客家知名人士,在黄遵宪住地人境庐成立客家研究会时,目的就是反对和抵抗对客家人的歧视和谬论。两氏何以如此之气愤?事缘1905年,因广东学人黄节所编撰《广东乡土历史》一书中,引用《中国地舆志》的材料,把客家人说成不是“汉种”也不是“粤种”,并把“客”字左旁加狗犭制造新字(犭客 ),引起公愤。此书发行后,引起广州、嘉应州、潮州、惠州、韶关等地客家乡亲的愤慨,纷纷集会、散发传单抗议、成立客家研究会,有理有据地讲解客家的由来,驳斥黄书的奇谈怪论。参加这次抗议活动的有清末杰出的外交家黄遵宪和祖籍嘉应州的台湾抗日义军领袖丘逢甲等客家先贤。最后,迫使广州的提学师(主管教育官员)出面道歉。
1907至1909年 ,早年紧跟孙中山发动反清起义邹鲁(梅州大埔人)与朱执信等忙于广州起义时,他忙中抽空,撰《汉族客福考》一文,论证客家与中原汉人同祖同宗同源。此外钟用和(梅县人)撰《客家源流》、史学家温廷敬(梅州大埔人、汕头《岭东日报》总编辑)还实地调查而撰《客家非汉族驳辩》,有理有据地讲及客家的由来。
1912年民国会员,广东知名学者,时任民国教育司长饶芙裳(梅县松口人)和粤军北伐总司令姚雨平(梅州平远人)力举周辉甫(梅县径心人)在香港创办“大同报”,该报发文求征文字,用事实说明客家属汉的真谛。
这只是序曲,20世纪的头30年内,前后发生了两次敌视客家的事件。
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出版的《世界地理》,说客家是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种等等。客家精英的反应:以梅州知名学者赖际熙、刘友梅等编《崇正同人系谱》一书,从源流、氏族、言语言、礼俗、人物、艺文等方面论述客家。这一时期梅州学人著书立说,如张资平《粤客音之比较》、古直《客人对》、罗霭其《客方言》、罗香林《客家导论》、邹鲁《广东语言说略》等,从多角度地用事实申明客家来自中原,为汉族的一支,客家始得正本清源,客民系之渊源来自中原河洛,是中华民族汉人主流之一。
1922年,兴宁兴人罗蔼其写成《客方言》一书稿,1929年6月出版,全书12卷17万字,由中山大学校长,梅州大埔人邹鲁题写书名,国学大师章炳麟作序,罗香林作传,是系统研究客家方言第一部书。
1930年,国民政府广东省建设厅主办7月出版的《建设周报》上有一篇文章,说客家人“不甚开化、客家分大种、小种”等侮辱言词。对这种轻视和污蔑,客家各界如前次一样,展开争辩,特别是海外客属侨领和华侨团体,纷纷来函、来电表示声援。最后广东省政府命令建设厅公开道歉、更正,作者任某受到了降职处分
可见客家研究,不可能超然于事态发展,走进象牙塔,有的放矢是正常的。
就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产生了客家研究专家罗香林。他的研究和著作,自然也是有的放矢的。他立论肯定客人源自中原,提出客家人向南五次迁移之说,为集南移说之大成,举起了反歧视的一面大旗。下列是其之力作:
1933年 罗香林教授《客家学导论》
1956《客家源流考 》
1966《中国族谱研究》
1973《客家源流及其社会背景和影响》
长期以来,其之南移说,是客家研究的主流方向。然持相反论奌的,“客家本地说”,大有其人。如1994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房学嘉著的《客家渊流探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许怀林教授论文《走进客家———“南迁说”质疑》是众多“客家本地说”论文的代表作之一二。但这论奌,仍旧不过是新说。
而今继承罗香林教授学说的客家研究学者众多。目前国内有谭元亨、李蓬蕊、谢重光、丘菊贤、刘佐泉、崔璨、罗可群、冯秀珍等人。冯秀珍在罗香林客家“五徙说”基础上,有“六徙说”之论,她用殷实的资料进一步阐述了罗香林教授的学说,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二)中国统一和客家学
现今,客家研究当初反歧视的鲜明目标,因时局的改变,目标也改向了。
从现任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罗勇的一番话,读了自明,他答记者访谈询问时说:“客家学研究的意义重大。第一,通过研究客家学,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二,客家学研究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情结,加强海内外的联系,团结海外侨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对赣州来说,客家学是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研究客家有助于赣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陈世松说的更明确:“1987年台湾解严以后,客家族群一直是活跃在台湾文化、社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进入2000年大选,客家族群又成为左右一些地区竞选局势的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当前,客家族群分化在各种政党之中,无论从掌握台湾的社情民意,还是了解各政党的政治动态,以及未来台湾政局的走向,客家问题都值得重视。” 他提出对策,建议“ 四川应在开展“客家与台湾”研究上有所作为”。
客家研究目标性的走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久分必合,循環不绝:至今中华文明仍旧是世界上唯一渊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古代文明。近百多年来,客家人和其他民系都有国破家亡,民族受辱的感受和淒慘经历,这些就是共同的历史记忆(民系之间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妥,会被利用和分化成敌我的矛盾)。这解释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抵抗外侵、与敌人血战到底,为了振兴中华,各民系湧现出了无穷无尽前仆后继的志士。一中一台的局面,实际上是中国20世纪30年间列强支持军阀割居历史的延续,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状况,受制于东、西方[以军事为后盾的跨国生产方式],严重地侵犯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雪耻之心,绝不灭。
第二节 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发展跨学科研究
南移说本地说的争诊论,加上客家研究成了热门学科,研究的范围也就扩大了,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传统的中国史学方法,不适合一门多学科的研究, 客家研究趋向重视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与整合。客家研究也就由边缘性的学科,向多学科,诸如历史、语言、民俗、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移民学,社会学、经济学,客家民间宗教、原乡社会,分科研究或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迈进,把客家学推向跨学科型的独立学科。田野考察也逐渐成了新时向,以田野考察报告会的形式的客家会议,先后在广东梅州、韶关以及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举办了9届; 区域文化的概念也引进了客家研究。
客家研究的对象,非常博杂,呈现一簇的各门科目的内容: 迁移、文学、民俗、民居、建筑、民系、信仰、堪舆、客家女性、山歌、节庆、庙会、风水、祠堂、家族、礼俗、婚俗、禁忌、宗族制度、神明崇拜、传统教育、祠堂楹联、农村市场、石壁、舞傩、客家聚落区、农村墟市、审美、民间文艺、巫术文化、擂茶、风情画、家法族规、人文特质、姓氏渊源、童帽文化,围屋, 客家女子绣香包, 乡村的民俗文化, 城堡式民居,客家女性的生命礼俗。
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客家人文引人注目,1990年当局把客家研究列为历史二级学科立项研究。全国许多报刊辟有园地,刊发客家方面的专题论文或民俗事象;此外,一些院校还专门成立客家研究所,一些省还成立客研会,并定期出版刊物或会讯。随着对客家文化的不断认识和宣传,国内外一批研究客家人文的专家、学者,对客家源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客家热”无疑为构建“客家学”打下了基础。
经过20世纪末期的一番努力,踏进了21世纪,客家学正式开花结果。客家学面向世界的新形象,自梅州市最高学府嘉应学院,于2003年12月19日-21日,举行大型的、主题为"客家文化与全球化"学国际研讨会,正式确立奠定。在主题之下的下列11个讨论子题,可见其新取向:
客家历史与文化,客家经济与社会,客家民俗与宗教,客家华侨与近代中国,客家建筑与艺术,客家古文书,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方言,客家文化与旅游,客家族群文化互动,客家文化与全球化。
这期间大学以客家文化作为博士、硕士论文,相继出炉。如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博士江金波的博士论文《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是一本26万字的书;中南民族大学和嘉应学院联合客家文化硕士李小燕的硕士论文《粤东客家地区的祖先崇拜》。
小结
据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长期研究人类文明史心得之提示:其大意谓,一个文明若不能对挑战作出積極的反应,其命运是可悲的。客家人的斗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積澱,充份印证了他的名言。在对挑战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客家研究诞生了;在逆境中开花结果,出现了獨樹一幟的客家学。这一現象,必然会引起全体中华民族的关注和深思:先秦、唐宋文明,是怎么样在逆境中,一脉相承至今,如何新陈代谢?
儘管客家学研究颇有成果,主要只限于中国国内,台湾省居其次,东南亚各国和其他地区,还需时日赶上。见附录书目1、2 和3。
附录1
有关中国客家人研究目录
Abibliography of Studies on Hakka in China
Compiled by John SN Chan (陈星南)
Chinese Library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
Updated on July 3, 03
通论 (General)
罗香林. 客家研究导论.(兴宁: 希山书藏, 1933).
罗香林. 客家研究导论.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DS731 LXL.K
陈运栋. 客家人 /陈运栋. 5 版. (台北 : 联亚出版社, 1981). GN480.2 CYD
吴福文. 闽西客家文化事象举探. 刊於《客家学研究》第二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吴泽. 建立客家学说刍议. 刊於《客家学研究》第二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李逢蕊. 客家人界定初论. 刊於《客家学研究》第二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王东.客家学导论. 第1版.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DS731 Kj.Wd
丘权政. 论中国客家民系的形成. 族群研究论丛 3 (香港:岭南大学 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 2000
黄钰钊. 客从何来. (广州 : 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徐松石. 客家族溯源. 载 <<东南亚研究论文集>>>宋哲美 编 .(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93),页 1-6
古直, 客人对. (台北 : 文海出版社, 1970) 627.081 742
洪征嗣. ’客家’浅议.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11 – 117.
黄向春. 客家界定中的概念操控: 民系、族群,、文化、认同.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18 – 123.
汉素音. 客家.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谢佐芝 主编, 上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66 –71.
曾祥委. 试论’客家’.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 – 11.
黄增章. 客家界定若干问题探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3 – 29.
林晓平. 关于客家及其相关概念的思考.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72 – 76.
刘镇发. ’客家’: 从他称到自称.《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77 – 84.
族属渊源 (Ethnic origin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谢佐芝. 客家渊源. (新加坡 : 崇文出版社, 1991). DS731 KJ.X
谢重光. 客家源流新探. (福州 : 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DS731 Kj.X
客家与近代中国. 丘权政 主编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房学嘉. 客家源流探奥. (广州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DS731 Fxj
罗香林. 客家源流考 (北京 :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89). DS731 LXL.K
雨青. 客家人寻根.4 版.(台北 : 武陵出版社, 1985, 1992). HS2180 YQ
山口县造,《客家与中国革命》
吴福文. 试论客家民系的形成.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22 – 28.
客家源流考察纪行---赴中原、闽赣考察报告. 广东梅州客家历史文化考察团.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54 – 61.
罗勇. 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62 – 67.
胡大新. 形成客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的历史见证.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72 – 177.
程志远. 试谈客家渊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38 – 142.
吴炳奎. 客家渊源诸题.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24 – 129.
丘菊贤, 刘南彪, 客家渊源散论.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30 – 137.
叶扬. 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渊源的剖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85 – 93,
刘天一. 关于客家渊源与界定的浅见.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页 94 – 102.
杨鹤书. 从民族学角度谈客家源流几个问题.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页 103 – 110.
许怀林. 关于客家源流的再认识.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68 – 71.
王大良. 客家渊源疏证.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53 – 61.
谢万陆. 试释客家族性蕴涵的内在层次.《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2 – 22.
李默.客家来源与形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0 – 36.
万芳珍. 客家渊源浅论.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37 – 45.
黄火兴、黄钰剑、陈美豪. 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中原南迁汉人.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6 – 52.
林嘉书. ‘客 家迟来’ 说 的再研究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 – 23
吴福文. ’客家’称谓的由来.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25 – 30.
王东. 论客家民系的形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31 – 40.
刘丽川. 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41 – 50.
张佑周.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客家人界定试论.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51 – 57.
罗勇. 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59 – 66.
罗香林. 中华民族的构成和演进.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谢佐芝 主编, 上 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35 – 39.
刘仪宾. 汉族与客家. 载 <<客家: 霹雳客属公会开幕纪念特刊>> 梁树龄,丘乔等 编, 霹雳客属公会, 1951, 页1-110
林嘉书. 对 “客家迟来” 说的研究, 载<<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 –
张综灵. 外国人眼中的客家. 载 <<客家: 霹雳客属公会开幕纪念特刊>> 梁树龄,丘乔等 编, 霹雳客属公会, 1951 页 301 – 310.
周达生. 客家文化背景考.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238 – 247.
丘权政. 论中国客家民系的形成. 载《族群研究论丛》, (2000 年 1 月) 期 2.
洪寒松. 两晋时期客家先民南迁考.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24 – 228.
谢庐声. 唐宋以来赣南人口源流发展与客家民系的形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30 – 238.
徐金星.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及其有关的若干西晋史迹.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56 – 260.
庄初升. 浅论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的历史关系.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04 – 409.
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Qutram, R. The Chinese. In Tom Harrison, ed. The Peoples of Sarawak. Kuching: Government-Printing Office, 1959.
刘正刚. 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第1版.南宁市: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DS731 Kj.L
先民拓土的历史见证. 新竹 : 中华客家台湾文化学会, 1997.
客家台湾文化丛刊 ; 11. AC149.9 Ncl 20
刘善群. 客家人与宁化石碧. 刊於《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68 – 73.
黄马金. 赣南、闽西、粤东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48 – 157.
黄火兴、黄钰剑、陈美豪. 试论客民系形成的时间与地域.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58 – 166.
饶尚东. 东马客家移民史略.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67 – 77.
陈国彦. 三山国王庙与台湾客家人的分布.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79 – 86.
徐胜一. 从地理分布谈谈客家方言.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87 – 105.
司徒尚纪. 环境感应与客家文化粤东北发展.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07 – 115.
李如龙. 从客家方言的比较看客家的历史.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17 – 134.
李逢蕊, 三江文化的时空差异----客家文化的时序性引论.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35 – 143.
张鸿祥. 论汀州都市在客家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45 – 153.
王界云. 略论客家文化的源和流.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155 – 162.
周朝民. 略论客家文化的内核与外缘. 载<<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63 – 171.
刘善群. 关於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探讨.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73 – 187.
万建安 (William L. Man A. Hing). The Hakkas in Surinam. 载<<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89 – 195.
锺临杰 (Cheng Lim Keak). The Hakkas Community in Singapore : A Study of Adaptation, Change and Continuity.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197 – 222.
Martin, Howard J. The Taiwan Hakka Ethnic Movement: Inventing Ethnicity. 见<<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223 – 240.
张复灵. 客人在马来亚. 载 <<客家: 霹雳客属公会开幕纪念特刊>> 梁树龄,丘乔等 编 (霹雳客属公会, 1951). 页 111 – 140.
许云樵. 客家人士在东南亚.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谢佐芝 主编, 上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96 – 118
罗香林. 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 载<<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谢佐芝 主编, 上 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45 – 49.
陈运栋. 客家人的大本营---嘉应州.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204 – 213.
杨豪. 粤赣闽边是孕育’客家’群体的摇篮.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206 – 211.
张明兴, 江映洪. 四川客家人历史初探.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33 – 441.
许志强. 湖南客家概述.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42 – 447.
王淦文. 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54 – 461.
宋德剑. 明清赣西北棚民与客家关?—以修水县为重点分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67 – 474
邱常松. 从宁都姓氏迁徙、人口资料看客民系构成及其特征.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81 – 488
林富保. 武平客家来自何地何时.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89 – 491
吴美兰. 客家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共生与认同.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92- 499.
宗教信仰 (Religious system)
李志刚. 香港客家教会(巴色会)之设立及其在广东与北婆罗洲之传播.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241 – 252.
末成道男. 由功德仪礼所看出的客家特征.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253 – 259.
杨鹤书,谭斌. 仁居地区客家人宗教信仰考察.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261 – 269.
张卫东. 论客家文化的直接源头.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271 – 278.
王增能. 客家的丧葬文化.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279 – 291.
谢剑. 清代嘉应地区客家神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293 – 302.
刘锦云. 试论客家文化中的禁忌习俗.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303 – 310.
Lagerwey, John (劳格文). Toaism among the Hakka in Fujian=福建客家人的道教信仰. 载<<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311 – 343.
Faure, David (科大卫).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ingshan, A Hakka Village Cluster to the East of Shenzhen = 深圳以东村落的初步研究.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 345 – 355.
Aijmer, Goran, Ancestors and geomancy among the Ma On Shan Hakka,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 香港新界马鞍山客家人的丧礼、祖先与风水.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357 – 371.
Lutz, Jessie G. and R.R. Lutz. Zhang Fuxing and the Origins of Hakka Christianity in Northeast Guangdong = 张复兴与广东北部客家基督信仰的源起.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373 – 397.
婚葬
张维耿. 客家地区二次葬成因质疑.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545 – 548.
民俗艺术 (Folk arts)
郑瑞贞. Music of the Hakka in Taiwan = 台湾的客家音乐.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399 – 410.
王耀华,刘茜. 客家山歌音调考源. 载<<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11- 430.
叶明生. 杭高腔木偶戏与客家宗教信仰关系探索微.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31 - 441.
方拥. 闽南、粤东北圆楼的比较.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43 - 451.
戴志坚. 诏安客家民居与文化.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53 - 473.
张复灵. 中国歌谣与客家歌谣. 载 <<客家: 霹雳客属公会开幕纪念特刊>> 梁树龄, 丘乔等 编 (霹雳客属公会, 1951). 页 207 - 300
语言文字 (Dialects and written language)
客家语基础语汇集索引 (东京 : 东京外国语大学, 1973). PL1857 Kjyj
何耿镛.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厦门 :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 PL1854 Hgy.K
徐运德编. 客家谚语 ( 苗栗市: 中原周刊社, 1993). PL1859 Kjyy
杨时逢. 台湾桃园客家方言 (台北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7). PL1851 YSF.T
哈玛宛.. 印度尼西亚爪哇客家话.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李如龙等著.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 ([厦门] :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2). PL1859 Lrl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 (北京: 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罗勇, 劳格文主编. 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 (香港 : 国际客家学会, 1997). DS731 Kj.Gn
李如龙, 张双庆. 客家方言本字考(上).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118 – 127.
邓明. 从赣南客家话看客家文化.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128 - 136
赖绍祥、 叶联华. 关於客方言的若干特点.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75 – 483.
张维耿. 客家方言的汉字书写和注音.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84 – 491.
赖江基. 关於客家话字音的审订问题.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493 – 497.
罗美珍. 从语言视角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文化风貌.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499 – 507.
周日健. 新丰客家方言的语法特点.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509 – 521.
陈修、陈百川. ’客家’ 称谓由来与客方言的形成.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523 – 531.
林立芳. 梅县话形容词词缀.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533 – 546.
刘村汉. 太平天国文书客家话考释.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547 – 553.
刘纶鑫. 赣南客家话的语音特征.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555 – 569.
锺荣富. 客家方言的唇音异化研究.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页571 – 591.
罗肇锦. 四县客语附著成分结构功能分析.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 593 – 618.
吉川雅之. 印尼勿里洞岛客家话语音系. 刊于《南洋学报》,卷54 (12 月,1999).页 155 – 188.
卢绍昌. 谈谈客语与华语---语音的比较.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282 – 284
谢俊逢. 客家语的音乐性.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288 – 293.
张振坤. 客家山歌音乐的特点.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309 – 311.
正田满枝. 从音乐理论看客家民谣. 钟秀峰 译.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312 – 314.
张广哲. 客家民间歌曲与民俗.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315 – 317.
李如龙. 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47 – 357.
谢永昌. 客家方言为何以梅县话为代表.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58 – 371.
范茂芝, 陈志平. 试比较梅县方言与临川方言的异同.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72 – 378
谢栋元. 客家话前瞻.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83 – 391..
谢重光. 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再论客家形成于南宋时期.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92 – 397.
韩振飞. 西南官话在赣南的分布及其形成.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98 – 403.
吴金夫. 客家方言所沿用的古汉语词例释.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10 – 416.
邓文钦. 宁都客家方言初探.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422 – 428.
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
孔永松. 从客家文化看客家人的家族制.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19 – 624.
杨彦杰. 古竹苏氏的宗族社会与土楼建筑.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25 – 624.
陈元煦. 福建客家、畲族异同简论.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43 – 652.
陈炳剑. 客家的名称、形成及其与畲族的关系.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53 – 663.
郑德华.《赤溪县志》之史料价值.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65 – 673.
周立方. 涂坊、古竹客家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75 – 689.
郑赤琰. 香港崇正总会的缘起与发展--- 一个族群会馆的政治适应力的个案研究.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691 – 700.
颜清湟. Early Hakka Dialect Organization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1 – 1900 = 早期新马的客家会馆 (1801 – 1900).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701 – 734.
罗贵娇. A Taipu Kak Family of Twenty-five Generations: Visit by an Overseas Chinese Relative = 一个廿五代大埔客家庭:一位海外华人亲戚的采访.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735 – 744.
麦留芳. A Hakka Personality Type: Th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s in Early Malaya = 客家人的性格型:早期马来西亚客家人的社会人口特征.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745 – 798.
Erbaugh, Mary S.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Hakk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s a Hakka Enterprise = 客家人隐藏的历史: 中国革命是客家事业.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757 – 798.
陈永梅. The Decline of Ordin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Hakka Lineage in Changle (长乐)County =长乐县客家受度传统的没落与宗族的兴起.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799 – 818.
沈玉华. 客家的妇女. 载 <<客家: 霹雳客属公会开幕纪念特刊>> 梁树龄,丘乔等 编 (霹雳客属公会, 1951). 页 193 – 206
万幼楠. 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549 – 558.
历史 与 人物 (Historical events and figures)
孙中山先生的家世与客家渊源. 杨庆平 编 <<惠州会馆新厦开幕暨成立一百七十一周年纪念特刊1822-1992>>, 新加坡: 惠州会馆, 1992。页 195-199.
吴茂郁. 华人总督赢人心: 伍冰志 (洋名 为 Adrienne Clarkson) 就任加拿大国家元首
<<地平线 月刊>> 12 期 (1999年 12月), pp. 30-31
庐海斌. 客家华侨华人 (三): 对祖籍国的贡献. <<地平线 月刊>> 12 期 (1999年 12月), 頁. 32-35
张仁桐. 印尼华裔经济部长郭建义任重道远 <<地平线 月刊>> 12 期 (1999年 12月), 頁 22-23
古直,《客人对》, (上海中华书局,193
黎仁凯.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起义. 载 《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37 – 41.
小岛晋治. 太平天国与客家.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上 册, 谢佐芝 主编,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页 92 – 95.
罗香林 . 黄巢变乱与宁化石壁村. 载<<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谢佐芝 主编, 上 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76 – 78.
王庆成. 客家与太平天国起义.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19 – 826.
林家有. 关于翠亨孙氏是否为客家人的问题.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27 – 837.
张兴汉. 客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39 – 846.
邱权政. 孙中山的思想方向.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47 – 852.
房学嘉. 客家人与辛亥革命.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53 – 862.
刘义章. 出入两个文化、沟通东西二方: 嘉应刘伯南先生的志业与人生.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63 – 876.
林善珂. 客家人和太平天国革命.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263 – 266.
研究发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陈其泰. 黄遵献与客家研究.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93 – 102.
王东林. 对客家民系研究成说的几点异议.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29 – 36.
黎章春. 对客家源流研究的重新审视.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62 – 67.
罗香林. 客家研究的新动向.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谢佐芝 主编, 上 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王洪友. 中国大陆客家研究的现状与今后方向.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77 – 885.
陈胜麟. 客家研究在中国大陆复兴之望.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87 – 893.
刘佐泉. 客家研究 ’三疑’ 试释.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895 – 905.
汪祖德. 客家研究的理性思考.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907 – 914.
锺清汉. 日本客家研究序说.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915 – 919.
Lemoine, Jacques (李穆安). As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of China, what can we expect from Hakkaology? = 中国文化社会人类学者对客家学所能作之贡献. 载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谢剑, 郑赤琰 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 1994). 页921 – 930.
李逢蕊. 提高理性认识, 增强客家大本营的凝聚力.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143 – 147.
张卫东、 刘丽川. 论客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175 – 183.
心理等特性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
罗香林. 客家的特性. 载 <<世界客属人物大全>>, 谢佐芝 主编, 上 册 (新加坡: 崇文出版社, 1990). 页 50 – 52.
客家人与抗日战争
Heidhues, Mary Somers. The Hakka gold miners of Kalimantan after the end of the kongsi era. 载《南洋学报》,卷54 (12 月,1999). 页 83 – 92.
林焕珍. 浅谈东南亚客籍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载《南洋学报》,卷54 (12 月,1999). 页 148 – 154.
蒲丰彦.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与日军. 载《南洋学报》,卷54 (12 月,1999). 页 138 - 147
文教
谢剑. 香港的惠州社团: 从人类学看客家文化的持续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1). DS731 KJ.X
林嘉书. 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 (台北 :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1992). DS731 KJ.L
张卫东. 客家文化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1993). DS731 Kj.Zwd
饶任坤. 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c1993).
饶任坤,卢斯飞 主编 客家历史文化纵横谈. (南宁 :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3)
郭呈祥, 陈晓燕 编著. 客家人文 = The Cultural Phenomena of Hakkas . 暨南大学香港大学图书馆 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主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9). (光碟)
王东. 社会经济变迁与客家人的教育. 族群研究论丛 2, (香港:岭南大学 族群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部,2000)
陈运栋. 台湾的客家礼俗. (台北 : 台原出版社, 1991). DS799.43 KJ.C
台湾区客家民俗文化专辑.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 DS799.43 Kj.T
吴福文. 闽西客家文化事象举探. 载《客家学研究》第二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颜新腾. 从《粤风》看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影响.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144 – 151.
张祖基. 客家旧礼俗 (台北 : 众文图书公司, 1986). DS727 ZZJ.K
杨进发. 本世纪初新加坡大埔邑人的文教与政治事业. 载《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 1929 - 1989》陈松沾 主编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89). 页 441 – 442.
王东. 社会经济变迁与客家人的教育. 载 《族群研究论丛》, (2000 年 1 月) 期 2.
吴永章. 客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 载 《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61 – 272
罗勇. 论客家文化的构成因素.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73 – 283.
崔灿. 古代中原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关系.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294 – 300.
罗可群. 试论客家文学.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33 – 339.
杨耀林. 客家姓氏堂号祠联堂联文化内涵初步考察. 载《客从何来》黄钰剑 主编,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页 340 – 346.
社团
海外各地客属团体简介. 载 《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1939-1979 》
(槟城 : 槟榔屿客属公会, 1979), 页 696 - 709
谢剑. 试论香港客家社团的本土化及其意义. <<客家学研究>> 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42 – 53.
姓氏
林富保. 客家姓中的周恭帝后裔.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74 – 76
林嘉书. 孙中山家世渊源之研究(上).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77 – 88.
客民特性
王贤淼. 从客家人特性看文天祥.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89 – 92.
民俗
刘还月. 台湾客家风土志.(台北 : 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黄火兴. 客家风情志 (香港 : 中华书局, 1991). DS731 HHX.K
黄顺忻, 黄马金, 邹子彬主编. 客家风情..(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DS731 Kj.K
茂山计一郎. 客家民俗和客家土楼. 臧世俊 编译. 载《客家学研究》第三辑, 吴泽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页 137 – 143.
音乐, 歌谣
黄荣洛. 台湾客家传统山歌词.(新竹 : 新竹县立文化中心, 1997). AC149.9 Ncl 21
郭寿华. 客族源流新志附客家山歌, 童谣. 增订版 (台北 :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64). DS731 Kz.GSH
客家情歌精选1900首.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1982). PL2519 Fol.K
客家山歌集. (香港 : 新文书店, 1957). PL2519 Fol.SLQ
杨布光. 客家名谣之研究. (台北 : 中国文化大学, 1983). PL2445 YBG.K
杨兆祯. 客家民歌. (台北 : 天同出版社, 1979). ML336.4 KJ.YZZ
冯辉岳. 客家童谣大家念 (台北 : 武陵出版公司, 1991). PL2519 FHY.K
客家八音. 载 《民俗曲艺》(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1984) 页193 – 194
粤东客家山歌. 梅县地区民研会 编 (梅县: 梅县地区群艺馆, 1981).
陈建中. 谈客家民谣. 载 <<民俗曲艺>>表演. 5 (1981 年 3 月), 页 7 – 10.
附录2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林開忠、李美賢、張翰璧,“東南亞的客家會館:歷史與功能的探討”,亞太研究論壇,第28期(2005),頁185-219。
林開忠、李美賢,“東南亞客家人的認同層次”,客家研究,第一期(即將於2006年6月出版)。
A. 期刊論文
林開忠,“從文獻看砂勞越早期華人(客家)移民與Brooke的關係以及他們跟Bidayuh文化社會互動的初探” ,亞太研究通訊,第16期(2002),頁52-69。
林開忠、莊英章,“砂勞越石隆門客家人的十二公司與祖先崇拜”,於郝時遠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頁263-294。
林開忠,“砂勞越石隆門客家人的十二公司:問題與討論”,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3卷,第2期(2003),頁20-60。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李美賢、林開忠、謝偉綸,“東南亞客家研究書目”,亞太研究論壇,第23期(2004),頁210-247。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林開忠、李美賢、張翰璧,“東南亞的客家會館:歷史與功能的探討”,亞太研究論壇,第28期(2005),頁185-219。
林開忠、李美賢,“東南亞客家人的認同層次”,客家研究,第一期(即將於2006年6月出版)。
林開忠、李美賢,“東南亞客家人的『認同』流變:一些初步的觀察,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主辦,「2004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4年12月4-5日。
8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李美賢、林開忠,(2003)「海外客家基本資料調查: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西加里曼丹客家調查之初步規劃」,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李美賢、林開忠,(2004)「海外客家基本資料調查:越南、泰國與汶萊客家基礎調查與東馬、印尼客家主題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附录3
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 罗勇, 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 1994年
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域分析, 罗勇,《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
赣南客家人的宗教信仰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 林晓平
杨筠松与堪舆术, 罗勇,《中原周刊》 1995.4
赣南客家民居试析,万幼楠,《南方文物》 1995.
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万幼楠,《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5
赣南客家围屋研究,万幼楠, 《空间》(台湾) 1995.4
唐末五代纷争与客家摇篮区域的形成,刘劲峰,《客家研究辑刊》 1995
赣南围屋及其成因,万幼楠, 《华中建筑》 1996
客家女子绣香包,钟俊昆,《客家文学》 1996
客家山歌的文化阐释, 钟俊昆,《嘉应大学学报》 1996
论客家山歌的文化语境, 钟俊昆,《赣南师院学报》 1996.5
南岭卢氏源流与颇具特色的南岭火龙节, 林晓平,《客家传统社会研究丛书》1996
宁都洛口“朱公庙会”调查研究, 罗勇,《客家传统社会研究丛书》 1996
赣南宁都县洛口乡古夏村的民俗文化, 刘劲峰, 《梅州地区的庙会与宗族》, 法国远东学院出版, 1996
城堡式民居—赣南客家围屋, 万幼楠,《客家纵横》 1996
城堡式民居—东生围, 万幼楠,《世界民族建筑国际会议论文集 》国际文化出版社 1997
客家与风水术, 罗勇,《客家学研究》 1997
赣南的客家祠堂, 林晓平,《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客家山歌成因浅析, 钟俊昆, 《创作评潭》 1997
客家祠堂与客家文化, 林晓平,《赣南师院学报》 1997
琐议客家山歌风格, 钟俊昆,《客家研究辑刊》 1997
论家族在现代客家人生活中的地位影响, 黎章春,《赣南师院学报》 1997
赣南客家女性的生命礼俗, 谢庐明,《客家学研究》 1997
赣南围屋与围屋背景, 万幼楠, 《客家研究辑刊》 1997
“六礼” 古今谈——客家婚俗考略, 严恩萱, 《赣南师院学报》1997
安远新龙乡长坜、里田、九龙三村醮坛科仪初探, 刘劲峰,《赣南地区的庙会与宗族》法国远东学院出版社1997
孙中山家世源流续考, 刘劲峰, 薛翘 《江西社会科学》 1997.4
石壁论, 谢万陆,《宁氏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论文录》 1998
客家人与客家山歌渊源, 钟俊昆,《客家研究专辑》 1998.12
赣闽粤毗邻地区客家女性禁忌初探 《赣南师院学报》 1998.1 谢庐明
也论客家源流 《赣南师院学报》 1998.4 黎章春
杨益的风水文化观及其实践 《江西社会科学》 1998 谢万陆
“天地君亲师”崇拜探源--赣南客家神灵崇拜考略 《客家研究辑刊》 1998 严恩萱
对客家源流研究的重新审视 《客从何来》 1998.9 黎章春
试释客家族性蕴涵的内在层次 《嘉应大学学报》 1998.5 谢万陆
赣南客家围屋 《寻根》 1998.2 万幼楠
围屋民居与围屋历史 《南方文物》 1998.2 万幼楠
唐宋以来赣南人口源流发展与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从何来》 1998.9 谢庐明
关于客家及其相关概念的思考 《客从何来》 1998.9 林晓平
赣南客家的宗族制度:历史与现实的考察 《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究会宣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辑刊》 1998.11
林晓平
谈客家的神明崇拜 《客联》 1998.1 罗勇
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 《赣南师院学报》 1998.1 罗勇
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 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8.11 1998.4 罗勇
论客家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客家与近代中国》 1999.9 林晓平
客家祠堂楹联的文化内涵探析 《学术研究》 1999.4 林晓平
罗勇
崇义县新地村高峰仙朝罗汉述略 《民俗曲艺》(台湾) 1999总117期 刘劲峰
关于客家与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 《台湾源流》 1999.1总13期 万幼楠
对客家围楼民居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嘉应大学学报》 1999.1 万幼楠
盘石围调查—兼谈赣南其他圆弧民居 《南方文物》 1999.3 万幼楠
赣南中的非正式制度与近代社会变迁 《客家与近代中国》 1999.9 谢庐明
以客家民俗学为龙头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 《京九铁路南段沿线开发研究》 1999.11 陈晓强
赣南客家礼俗与方言中的委婉语 《赣南师院学报》 1999.1 钟俊昆
客家民居中的风水意识 《设计艺术》 2000.1 肖承光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
《第六界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赣南客家民俗与旅游 《客家纵横》 2000.6 陈晓强
再论石壁 《石壁与客家》 2000 谢万陆
江西宁都县黄石中村舞傩考察记 《民俗曲艺》(台湾) 2000总127期 刘劲峰
客家门榜举要 《石壁与客家》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 刘劲峰
积累与嬗变:略论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 《客家研究辑刊》 2001.1 刘劲峰
略论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及赣南在客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南方文物》 2001.4 刘劲峰
对客家围楼民居研究的思考 《华中建筑》2001.6《中国南部的客家民居研究》论文集(日本)2001 万幼楠
燕翼围考察—兼谈赣南围屋的源流 《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论文集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8 万幼楠
赣南客家礼俗六题 《客家研究辑刊》 2001.2 钟俊昆
赣南客家数字民俗浅析 《客家研究辑刊》 2001.2 钟俊昆
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 义民信仰与客家社会—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专题演讲 2001.12(台湾) 罗勇
一个客家聚落区的形成和发展:上犹营前镇的宗族社会与村落文化 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1 罗勇
论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赣南师院学报》 2001.1 罗勇
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经济史》 2001.1 谢庐明
客家文化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 《嘉应大学学报》 2001.1 高伟光
蓝翼围及赣南围屋源流考 《南方文物》 2001.3 万幼楠
赣南客家围屋之发生、发展与消失 《南方文物》 2001.4 万幼楠
单姓异族村的治理:江西金村调查 《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刘劲峰
崇义县聂都的客家宗族与民俗文化 《客家研究辑刊》 2001.2 刘劲峰
赣南客家文化审美论 《赣南师院学报》 2002.5 钟俊昆
“土生”的民间文艺:九狮拜象探析 《客家纵横》 2002.5 罗勇
客家巫术文化初探 《南昌大学学报》 2002.4 钟家莲
客家风水文化第一村:兴国三僚村的初步调查 《客家研究辑刊》 2002.1 刘劲峰
擂茶与客家人 《寻根》 2002.3 刘劲峰
从传统社会中走出来的乡村公民:对江西南部乡村的调查 《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刘劲峰
沙田镇社工醮仪述略 《长汀县的宗族、经济与民俗 》法国远东学院出版 2002 刘劲峰
初论客家风情画创作 《赣南师院学报》 2002.5 刘世群
客家家法族规新探 《客家纵横》 2003 林晓平
赣南客家宗族制度的形成与特色 《赣南师院学报》 2003.1 林晓平
赣南农村市场中非正式制度与近代社会变迁 《史学月刊》 2003.2 谢庐明
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以赣南自然灾害研究为中兴 《赣南师院学报》 2003.5 邹春生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客家当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 罗勇
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 《赣南师院学报》 2003.2 谢庐明
客家古民居的旅游价值 《客家纵横》 2003 陈晓强
客家古民居的特点及开发 《客家大文化》 2003 陈晓强
客家童帽文化初探 《赣南师院学报》 2003 张海华
客家服色中的蓝色情结 《赣南师院学报》 2003.2 肖承光
赣南客家与宁都孙氏 《寻根》 2003.5 钟俊昆
从文学地理学论宁都客家文学 《赣南师院学报》 2003.3 钟俊昆
浅探赣南畲族家训族规的社会文化功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蓝希瑜
安远客家婚俗初探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蓝希瑜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