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项目 : [ 泸沽湖摩梭氏族母系公社進化初探 ] 註: 发现新资料时,增减修整。[ 泸沽湖摩梭族母系社会进化了的活化石 ],登载于《不惑》

 《不惑》人文期刊  April 2021  
V. 7, 不惑文教中心,主編:曾荣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了泸沽湖,脑海浮现了14年前,于回程飞机上,匆匆在座前垃圾袋上,留下两首別情依依的旧诗:I

The Last Hope: A Poetic Vision
My soul sinks
When boarding to fly home
My heart is still dancing
To the tunes of High Plateau songs (note1)
Sung from the heart

There is nothing before me
But the vision of Lugu Lake (note2)
The sweet air, the smile
Of the lake water, the islands
Stand still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
Sun rises and set, colour changes
In tandem with ripple flow 

The grey mystical islands
Seem too shy to see the world in the morning
As they turn out, with a twist of time, a bold face
shines in light yellow and brown in the evening
--- Ah! A glass of red wine (n3) quickens 
My pulse to the changing scenes

I hear nothing
It seems my soul is parting my body –-
A sudden turbulence shakes my wine
My soul shaken, sunk and merged
With the Mosuo (n4) spirit, the human soul
In its purest form free from 
The worldly gains
I sink with the turbulence (n5)
Free from sorrow and aching joy
Is it a vision?

Oh Mosou !  You are real
The last hope in this sorrowful world
A sip of grape fragrance, my tears 
Rolling down

My tears mix with the water
Of Lugu Lake, I am no longer in this world
The vision and the real world
Merge in a new horizon, so helpless
Yet dignified, my heart cries
To the pain of this world

The Airbus A320, the flying coffin 
Carries my body back home
Leaving my soul floating 
Over the Lugu La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te:  This poem was composed on the way back from Kunming to Singapore in Airbus A120 on 18/07/2006, 4:15 – 8:15 p.m. after a trip to Shangri-la and Lugu Lake

1 Tibetan song
2 泸沽 湖 
4 Red wine was served on flight
5 Turbulence while on flight

 The Last Hope: A Poetic Vision
(A) PDF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KjIAyd9oMdg4VOKZcs9o0M2u2rQGkjDT/view?usp=drivesdk

(B)  Bless to Zhoma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3Lr-anmR8xatIY1woIV-RrXnMdbaZjo/view?usp=drivesdk

2006年7月随遊团,从昆明出发,行行停停,一路观光. 抵达泸沽湖畔洛水村时,倾雨入暮. 清晨早起,在湖边展望,那清澈见底,水波如镜,幽静的环境,柔和而清爽的微风,慢调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确是个适合避世读书的好地方!  可是当日午前,旅团必须依行程,匆匆离去到別一景点.

当我在景点傍边,看到一板展示摩梭人象形文字之時,决定一人留下,不随团离去.逗留期间,遇到了摩梭和普米孩子,膚色不尽一样. 有幸福的一面,也有贫穷的.

长期以來,在这裡和近鄰马帮重镇永宁,來來往往留下了走婚情缘. 有次在一小食店,和一位在餐桌上做功课13岁的普米族女孩閒谈. 她同我分享普米族女孩子名称,几个近似日本名中,有叫 yumi这个在日本流行的女婴名. 好奇之下,谈起我日本之旅, 她不知有日本国 (雲南是人种发源地之一).

有次路遇三位少女,带我去看新居. 围着火塘聊天,初次到访,感其建築奇特,问谁建此圆木新屋,答是舅舅, 全程辛劳建成! 虽是新的,仍旧依据传统模式建成. 

房屋多建於靠山近水之处,以方便农牧劳作. 多用圆木垒墙,屋蓋用长方木板當瓦,由四栋一层或二层楼组成四合院:  经堂多朝东,正房或称母屋朝南,花楼朝西、骑门楼朝南.

母屋是大家庭生活的中心,是三餐、祭祀、商议、谈天说地和欢聚的场所. 母屋分三间隔. 左侧是姐妹保管贵重物和生活起居室;  右侧有饮食厨灶備用,制作猪膘肉 和 苏里玛酒 ; 其正中间位,有由几部份组合,名之为灶台者.  以火塘为中心,两边铺木地板,分主客位,右主左客,是主人賓客围坐火堂之礼仪. 离木地板不远,两侧各置木板,供未成年孩子睡觉. 火塘后的锅庄石平台,供擺置祭拜物和食品,是用來祭拜设置其上之图象灶神,为餐前围坐火塘祭拜,敬如在.

火塘前面向大门处,有两根大柱子,必须用同一棵树 ; 树上段作左柱,根段作右柱,有女为根,男助开枝散叶之含意. 到十三歲成丁礼时,男在左柱旁脚踏猪膘肉,女在右柱旁脚踏猪膘肉举行 . 摩梭人相信成丁之前,人是没有灵魂的, 不能参加社交.

母屋之后有夹壁,分設内外两空间,前者称兒房,储存粮食和猪瞟肉.   兼供年长者作起居室;孕妇也在此接生和坐月子. 外间存放农耕工具和杂物,老病辞世之后, 尸体出葬前暂埋于此,由此返归祖先生活之地. 在此迎來新生命,也由此回归祖先之地,化成云采和樹木,回归自然.

每年十月杀猪季节,殺一次猪 ; 每家杀七、八隻,一部份割成猪膘肉,可存放二年至十几年不等, 春季时在火唐上烧考.  我在第二次重遊时,有緣在摩梭家庭吃到切成薄片的豬膘肉,晶白一片,入口爽脆,至今难忘.

经堂是祭拜神灵,供本家喇嘛僧侣念经修习埸所和睡觉之处,只在节庆祭拜日,才去喇嘛寺.楼下是成年男子居住和作客房.

花楼是年轻女子过了成丁礼後到走婚年龄,擁有的单独居住房,是夜间[走婚] 接见 [阿夏] (意为親密的朋友) 谈情说愛之处, 非阿夏不可进入. 这是摩梭人初恋时觅偶的习俗,就在自己的家屋内,没有受干扰和安全感的忧慮! 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极端个人主义一夜情.
 
骑门楼,是四合院庭院大門,楼上堆放草料等杂物,有草楼之称 ; 底层正中是出入通行的大門. 进入了就是供劳作,和可设宴席的庭院.

摩梭人的房屋建构特点,体现了原始氏族母系公社制度的家屋内涵概念. 引起了本人对摩梭人家庭结构的好奇.

问及其父母安好,三人不答,互以摩梭语交换几句后,遂问來自何方? 馬來西亚! 便答道," 舅舅很关心我们 " ! 从其不高兴的神情,心感不妙!后來才知道在火塘前,禁提涉及男女之事,摩梭人尊从火塘文化的禁忌. 當時我不了解当地 女不嫁男不婚,暮聚晨离的 [走婚] 习俗. 遂据话题继续交谈,了解摩梭的家庭结构 ; 三位少女话题中,涉及不少令人深思的种种人间溫情.

与三少女的长谈中,从不提父亲,都是称之为阿妈的至少有六七个母親,听到滿头霧水 ; 直到理解 [走婚] 习俗,始知其为摩梭家庭结构之特徵所在.

走婚习俗确令人好奇,三思之後,问及走婚会否发生三角或多角恋愛,分手后把女方裸照上载网页等等主流社会发生的负面事件 ! 甚至情斗情殺? 
 
她们从來没听过这类事件! 摩梭男女白天一起劳动,在綠草高山流水行云下唱情歌,晚间手挽手绕圈跳集体舞  [註1]. 建立了感情后,双方以"阿夏"相称! 在不惊动老人的情况下,男在夜间徒步或骑马走訪女方. 跨越过土围牆  (本人親去观察围牆,见其高度合理,确是经心之作),在不惊动老人情况下,以预約好的暗号,女方开門引進花樓臥室,谈情说愛,天明之前离去回母家劳作. [ 走婚] 纯建立在双方,以感情为基礎的男女平等关係. 同血緣者不能走婚,不能同時与另一个或多个走婚. 感情破裂之後,就可分手,没有任何後顧之忧,可自由另寻亚夏.  确定了对方是心目中人之后,就公开关系,到女家喝茶聊天,倍受女方家人热情招待,甚至可以到女家过夜.  [註2: 女儿国诞生的活佛]
 
走婚所生兒女由女方兄弟撫养,男住母家,無养育责任. 既使知父为谁,也以舅舅称之.  摆满月酒时,生母需邀生父出席,公开亲子关系。诸节庆如春节时,孩子需上门拜见父亲,生父亦送礼物。行成丁礼时,父亲亦必须在场。

母系家庭血缘以母系计,家庭成员少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由一个或几个外祖母的親属血缘组成,以女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 若遇血缘继承断根时,就过继几个其他家屋親属女兒. 生母为阿媽,母之姐妹一律敬称为阿咪或阿媽,不知生母为谁,亦不足为奇; 总之, 都是母親! 

摩梭土地和收益归集体,财产按母系继承.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权,由能幹的阿媽掌管财政经济,按排生产,主持家务生计,以及家庭的宗教祭祀活动;  舅舅掌礼仪,负责养育姐妹的兒女和处理节庆丧葬,粗重雜务. 阿媽和舅舅互补互助各司其责,家庭地位是一样的! 正合 古人"一阴一阳谓之道" ,"和而不同" 的辨证思维. 在兒女滿堂中,舅舅安逸终老,没有主流社会养兒仿老之憂.  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劳动所得共同分享.  [註3: 《摩梭的家庭结构》]

某日我在湖畔一摩梭人经营的小餐館用晚膳,女馆主告诉我,她营业所得,大部份交給阿妈. 这种共同付出,公平分享的生活方式,与摩尔根在其一书,讲述的公社主义生活 (communism in living ),同属一类. 

我们四人离开火搪外出走走,享受清凉的环境,问及她们对一夫一妻制的意见. 两人相依为命,自由自在,可多好. 另两位对她们在城市所见所闻,认为两人相依为命,里里外外忙得太劳累,经常吵嘴罵架,生活环境又不安全,许多想搬回有安全感的大家庭. 从她们谈吐和神情所流露的憂慮不安,实是当今全世界妇女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人类学得知,女人是弱势群体,安全感是人生头等大事. 在野蛮社会,为甚么女人愛上了臘人头勇士? 当她们路过,看到屋檐掛著一排人头,会被数量大的吸引而动心.这和当今女人的心理是一样的: 选富还是贫? 答案:安全感! [註4 :Alfred C. Haddon].
          
在母系社会大家庭,妇女的确有高度安全感. 祖母、母親、姐妹、兄弟,互相关怀照顧,各尽其力. 女人最了解女人,女人心理,女人生理期, 更年期经期综合症,尤其是怀孕期间的安全忧慮,产后憂忧症引发的自杀念头,诸多问题,男人懂得多少,在母系社会不是问题.  在主流社会,问题就大了!  根据医学,生育後女人生理产生慈愛分泌物,慈母严父之说,古已有之.  终身能与慈母相依为命,太幸福了! 

建立在以私有财產为基楚的社会,表面上是夫妻恩愛,然而不忠情变多的是,情斗情殺层出不穷.离婚牽涉及财产,身心倍受打击,结婚往往是为了离婚时分得对方财產的前奏曲.生活在生產力低下的公社里,虽然缺乏现代文明社会物质,摩梭人仍旧以诚信处世,过着互相关怀,不忧不愁的群居生活.有怎样的[生產关系],就会相应出现怎样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先進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了[原始的精神文明]!
 
摩梭 [亚夏] 不需结婚证,那是不可思议的! 结婚证是资本主义商业合約的另一种形式.  在当下,没有结婚证同居是不道德的,也没有安全保证!  这正是商品经济运作的价值观思维!  人类的纯真感情被 [异化]了!  社会发展史顯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出现不同的婚姻习俗.

接着我与她们分享年青時,在北美留学和居住期间的见闻.在美国每年死于家暴的人数多于车禍,家庭成员夫妇互相枪殺,父子拔枪互殺,见报早已不是新闻.  在美国四处设立了家暴避难所,不少妇女生更半夜,逃离家到避难所躲避,已成了普遍现象; 整个世界各国大城市,几乎天天发生類似事件. 
 
在所谓先進的欧洲和日本,只有旅游业者才知道有不起眼的街道,美女坐在店裡的 " 展覽厨" 示意,路过的遊客中自有心动者! 西方女权运动者,抗议那是无恥的 "Sex object" !  据不统一的數字,每年约廿多万妇女被偷渡入所谓发达的讲民主民权的国家,其命运如何,读者自明. 女人也是人,摩梭妇女太幸福了!

从上文概述摩梭人的房屋建构的特徵和家庭结构,知两者之统一性,和谐地呈现了原始氏族母系社会公社制度,其内涵意识体现在家庭和屋的双重概念上.  [註5周华山] 房屋的建构和形状,反映當地生存条件的制约. 这是全人类社会发展在某阶段出现的普遍生存现象.

十七世纪末北美印地安人的房屋建构多样化,取决人数的多寡,少的六七个家庭,多至七百人住于一屋檐下,那里不缺少像东马的长屋.  以易洛魁为例,其生活方式基本上与摩梭人的没巨大差別: 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共有共享,平均分配,没私有观念,家屋的中心是婦女.  与摩梭不同之处,高数量家庭集居于一屋檐下的生活,虽历经血婚制、伙婚制和偶婚制不同婚姻形式,没有改变.  [註6:  Morgan,Engels] 其男女性关係,文明程度也比不上摩梭人.  若能变通,行 [走婚] 制,生活就会舒适得多! 

摩梭母系社会,经历了千年以上几乎与世隔絕,终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已不是摩根《古代世会》记载那么的原始 ;一一 他用了四十年重点研究美洲和大西洋诸地域原住民社会发展史,约略提到中国,没有关东马長屋的资料一一  当今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已非原貌的化石,而是"进化了的 活化石" !  (待续)

脱稿日 08-03-2021  三八妇女节
Edited: Thursday,25/03/2021
本文登载于《不惑》第7期 April 2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註解
本文註解

[註1 ] 摩梭人能歌善舞,有几十种摩梭人最愛唱的阿哈巴拉曲调, 没有固定唱词 .在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场合中,以不同的曲调,即兴表达思想感情,直抒心怀! 歌词只有两句,类似日本的排句. 入夜后手换着手绕着篝火跳舞,有七十二路,要学完一般需十年以上!  与摩梭人谈跳舞,总离不开在节假和庆典时,喜跳的甲搓舞.

[註2] 女儿国诞生的活佛  一一  罗桑益世活佛回忆录,马继典  罗桑益世 著.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页1, 2. 罗桑益世活佛是摩梭人,其父阿云山入藏学成,回永宁一度主持札美寺.后入藏还俗,回任永宁土司总管. 可见政教一家親.

[註3] 摩梭家庭结构,摩梭实地社会考察专题研习计划报告,2003年7月25日一2003年8月2日]

[註4] Head- Hunters Black, white, and Brown, by Alfred Haddon, London: Methuen & co. 1901 .

[註5]周华山,无父无母的国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页7]  香港大学社会系教授周博士于1999年在永宁等地进行了一年多的田野考察].

[註6]  Houses and House--Life of the American Aborigines,1881年出版, by Lewis Henry Morgan,1818 - 1881,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2003.  1881 年本书出版时,摩尔根病重,不久去逝. 这时马克恩正在四出求医,1883年相续离世.原先计划作为 1877年出版的《古代世会》 第五编, 因其篇幅厚可自成一册 (页数相差无几),遂分散登于几份刊物. 经本人查对,恩.格斯的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 和 馬思的 The Ethnological Nolbooks of Karl Marx 都没提及这本著作.
为了继承马克恩 "遗产",从1844年3月尾至5月尾,恩格恩根据马克思留下的大量有关摩尔根著作的笔记手稿,加上自己搜集的资料,用了两个月,匆匆寫完《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中国古代唯物辨证思维探索 ( 犹太人比中国人更聪明吗 ? 从研读 [ 比较历史 ] 去找答案罢! 中国人的左脑不是阿斗! 當中国人在发展唯物辨证思維時,马克思博士还未出世!)

夕阳咖啡店飘香 令人想起那难忘的岁月。 年青 一 代怎知那苦难的年代? 问蒼天, 甚么是人类的前途?

氣功 古称吐纳 是发源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之絕宝 本人的体验证实真有其事。